当前位置:爱读文 > 名著读后感 >

红楼梦读后感 1500字 从小至今,红楼梦读了不下10遍,书中的每一

时间:2012-03-02 15:45 来源:未知 作者:可爱你 点击:

    从小至今,红楼梦前80回读了不下10遍了。书中的每一句话,每一个人都使我着迷。黛玉的刻薄,宝钗的工于心计,王熙凤的洞察秋毫,晴雯的尖酸,还有湘云的唐突,无不让我读出快感,读出莞尔。现在睡不着也会随手翻看几页。就是这么就像从天而降的一本奇书,让人如痴如醉,如梦如幻。几个好朋友也都是红楼通,每每聚在一起,大家时不时就会信手拈来红楼梦的台词。每到这个时候,大家就笑做一团,体会着知音的乐趣。

     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很复杂。所谓“没有全好,也没有全坏”。曹公总是从多个侧面入手, 尽量把角色的全貌展现出来。然而, 在曹公的设定中, 这些重要人物, 每一个都有他自己的核心特征。而角色的言谈举止, 都可以从这个核心特征中找到逻辑根源。   

     宝钗的核心特征, 在63回《寿怡红群芳开夜宴》那段文字中,那句签文写得明白, “任是无情也动人”。是的,宝钗长相好, 学问好, 十足一个美女加才女的无敌组合,哪怕你知道她骨子里是个无情之人, 也不由得你不为她动心。然而, 美好的外在条件终究遮挡不住宝钗无情的内核。仔细想起来, 无情二字真是狠毒到家的批语,在这两个字的身旁,站立的是无义,是冷漠..  

     俗话说, 人非草木, 孰能无情。宝钗既然对外物无情, 那她的感情都去了哪里?答案只有一个, 宝钗的感情都留给了自己。因为缺乏价值观教育, 出身商贾的宝钗自小养成了实用主义的生活态度。她的心中缺乏必须捍卫的信念, 也没有需要誓死反对的事物。她的爱憎不为意识形态左右, 一切都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准绳。宝钗的喜怒哀乐,她的善解人意, 温柔体贴, 都是在利己的前提下逻辑计算的结果。宝钗全书中偶尔一次的真情流露, 也马上给宝玉的梦话浇熄了(36回《绣鸳鸯梦兆绛芸轩,识分定情悟梨香院》  

     为了让读者不至于被宝钗的外在美丽所蒙蔽, 曹公在书中前后三次明写宝钗的无情:扑蝶嫁祸黛玉,金钏儿跳井后谎言宽慰王夫人,冷漠对待恩人柳湘莲出走。所有认为宝钗才德兼备,堪为封建淑女典范的评论,遇上这三段故事, 都无法自圆其说。因为宝钗究其实质, 就是个没有价值观,不讲道德的人物。宝钗的言行不受封建道德的约束,直以个人私利为重, 其行事也因此惯于回避矛盾, 故而一时间能博得多方的好评。

     宝钗对黛玉的关心照料, 向来被认为是宝钗人品心肠的明证。然而细察起来, 每次宝钗对黛玉的示好, 之前必定在金玉良缘上受到了挫折。无论是宝玉的梦话, 还是贾母元宵夜上的议论, 都让宝钗认识到金玉良缘的不可行。因此她才有了未雨绸缪, 结好宝玉中意之人(黛玉)之举。不可否认,宝钗的可爱之处即在于此。她颇能审时度势, 清楚的认识到如何在外界条件的制约下寻求自己的最大利益。说起来, 宝钗最初对于金玉良缘颇有期待。为了宝二奶奶的位子, 宝钗很是造了番舆论。直到元春赐下节礼, 宝钗争夺宝二奶奶的举措达到了最高潮。在这段时间里, 宝钗对黛玉并无嘘寒问暖之举, 反而有不少挤兑宝黛两人的话语。但是在此以后, 宝玉、贾母等人的强烈抵触, 终于让宝钗的梦想破灭。宝钗对黛玉的态度,才有了巨大的转变。  

     宝钗与一般小人不同, 损人不利己之事, 她是不会做的。其妥协周旋, 见风使舵的能力,堪称一个合格的政客。红楼中的诗词多是个人内心写照,宝钗的螃蟹诗, 虽然打着讽刺世人的牌子, 但是一句“眼前道路无经纬,皮里春秋空黑黄”, 可把宝钗无视道德规则, 又善于隐藏个人好恶的形象写了出来。宝钗这样的人, 若是没有利益冲突, 她会籍着小恩小惠收揽人心, 做长期投资, 比如资助湘云开螃蟹宴, 或者照顾贫寒的邢大姑娘等等;但是一旦有了利益冲突, 她翻脸就会比翻书还快。87版红楼的编剧算是吃透了宝钗的为人, 剧中宝钗训斥紫鹃, 还有欣喜的拿到荣国府对牌的片段, 把宝钗的为人刻画的入木三分。

     阖府的姊妹中, 若论天生聪慧, 无过于黛玉。但是要说起学识渊博, 宝姐姐若称第二,怕是没人能做第一。宝钗不仅长于诗词, 对于戏曲、佛经、绘画等等也多有涉猎。且又辅助母亲料理生计,对世道也有颇多了解。论起学问见识, 大观园里无人能和宝钗相比。可知识多了, 怎么会反而误事?  

     我个人的理解,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上面所说的价值观、冷漠这一点。在商家长大的宝钗,虽然博览群书, 但是缺少价值观的支撑, 最后养成了一种完全实用主义的行为方式。为了个人的私利, 行事可以没有任何底线。像扑蝶那一出,那两个丫头和宝钗的地位有天壤之别, 蒙混过这两人, 对宝钗能有几多好处?可宝钗依然毫不犹豫的嫁祸给黛玉。薛蟠的恩人柳湘莲出走时,薛蟠很难过,宝钗却说“自己家的事还没理清,管别人事干什么”

     所以宝钗又比宝黛二人高明。宝钗信奉明哲保身,深知匹己之力难以与整个封建社会为敌,只能折中在反抗和沉默之间。在金钏投井自尽后,宝钗对死者“糊涂”的评价被许多人诟病。然而身体发肤毕竟受之于父母,在宝钗看来自杀有违她所奉行的道德准则,是大不孝;而且死者长已矣,与其再多无用的悲泣哭号,还不如对存者更多实在的关怀。这便体现宝钗现实的一面。

     最后,林黛玉便对应“超我”。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,是本性得到满足、现实能够允许、自我道德化下的完美,准循着道德原则。黛玉是花之精魂,木石前盟是纯粹美在现实中的体现。而黛玉的尖锐使得她与宝玉一同成为外部环境——贾府的反叛者。在宝玉挨打后,黛玉尽管叛逆,却仍规劝宝玉:“你从此可都改了吧!”

     记得初读红楼,对黛玉更多的只有同情,兜了一圈,最后还是最喜欢黛玉,不是同情,而是真正的喜欢。人们都喜欢薛宝钗的温和恬静,处事干练,或者湘云的天真与活泼,探春的精明与干练,妙玉的聪颖与清高。却没有人会喜欢黛玉这娇滴滴的病西施。但是,只有她才是宝玉的知己,二人无需言语则心灵自通,人生得一知己足矣,更何况是一红颜知己,能与红颜知己相守一生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,又何须考较这一生是多久,即使是一天也是幸福的!

     我相信真正的红学爱好者,没有几个人会喜欢薛宝钗,尽管她是大众男人们的梦中伴侣,可是如此的“有心之人”让我真的没办法喜欢,甚至有厌恶之感,相比较之下,我更能接受黛玉的坦诚

相关文章推荐:

(责任编辑:可爱你)

更多
-
最新评论

还没有人发言,您是第一个,来说两句吧!

爱读文提醒您遵守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广告评论。
用户名:
赞助商链接
本类经典文章阅读